欢迎来到深圳市资产管理学会官方网站! 专业、专注

资产管理行业的民间智库

联系我们 Contact
联系电话:0755-82129986

联系邮箱:service@szasset.org

公司网址:http://www.szasset.org

总部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2016号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大厦11楼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 深圳市资产管理学会是资产管理行业的民间智库。我们恭迎您的来电!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连载|第27期: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现状(中)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19-7-3   浏览: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EW4fxbgmutCicZYo50goEb7XNTUyEqH3CdD0wR04U6gVrjic5o71URmA/0


编者语

为持续跟踪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进展,亚洲金融智库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研究项目,由巴曙松教授担任课题主持人,并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由王志峰博士担任课题协调小组组长。课题成果在2018年11月20日在亚洲金融智库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上正式发布,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第二十七期文章主要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现状,接第二十六期。





内容提要|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展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f3Hcdkia4TibcrtdhAnLKkiaTPBgEU93bBsDsOXpbtVwPHsaektYkG6vw/0


       粤港澳三地金融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政府通过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不断加强深化金融合作,为三地金融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地金融机构在其他地区的多样性发展和在服务实体经济金融需求的广度及深度方面都在持续提升。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三地金融机构协同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三地的金融科技发展优劣势互补,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然而,三地的金融机构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粤金融机构需要应对更开放的市场环境带来的汇率等市场风险以及如何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以应对更激烈的竞争,而在粤布局较晚的港澳金融机构需根据自己特色走出差异化的道路。随着大湾区发展规划逐步实施,大湾区将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与欧美经济体进行连接和转换的关键平台。通过协同构建金融信息平台,共享大数据,实现平台智能化等金融科技创新手段,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展将得到进一步促进。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现状

(接第26期)


二、粤澳金融机构在港的发展与融合:中资银行是挑战者,中资券商和中资保险是追随者,中资资管是市场补缺者


从自身历史纵向看,金融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1997年香港金融业生产总值为1245.1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10.5%,为进出口贸易、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产业;2018年上半年,香港金融业增加值达2490.8亿港元,超过房地产成为第二大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为17.7%。此外,金融业的增长速度较快。2016年以来在所有细分行业中保持数一数二的增长速度。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nwJd41Rb0U5Rcaiaq3gpqS9JQQ7c8L2DTX8zGrTicLaABmgrjZI6QG9Q/0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FCnoXowicSkpRXoCWiaDJbr578UfdKaicmNP5Z2I0yyJiaNdsy8KicXhHfg/0


从城市比较横向看,如第一章所述,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稳中有升。2017年2月,美国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经济自由度指数》,连续二十三年将香港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整体得分89.8,较2016年增加1.2分。在《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的12项评估因素当中,香港在其中8项得分90分或以上,并在“金融自由”“财政健康”和“贸易自由”等方面名列第一。2018年9月12日,英国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发布会”公布了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共有100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其中全球前三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香港进一步巩固了在“纽伦港”全球金融中心第一阵营中的地位。


(一)香港金融机构的总体现状

香港是全球金融机构进入内地市场的天然门户,开拓亚太市场的必争之地。香港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重要区域,中外贸易往来的第一重要枢纽,中外资本市场交流的第一过渡地带,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的第一重要平台(张丽,2016)。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资金融机构已经成为香港金融市场版图中的重要力量。


银行业,香港是跨国银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全球最大的100 家银行近70 家在香港开展业务。截至2018年7月底,香港共有154家持牌银行、18家有限制牌照银行和17家接受存款公司,还有47家外资银行在香港设立了代表办事处。


证券业,香港证券市场的参与机构数量众多,截至2018年6月末,持牌法团的总数为2699家,其中联交所参与者、期交所参与者和非参与者分别为569家、116家和2014家;联交所参与者(持牌机构,业务范围和内地的券商牌照基本一致)637家。


保险业,香港是亚太区内保险公司最密集的地区,保险业比较发达。香港保险业分为长期业务(类似于内地的人寿保险)、一般业务(类似于内地的财产保险)和综合业务。截至2018年6月30日,香港共有160家获授权保险公司,其中93家经营一般业务,48家经营长期业务,其余19家则经营综合业务。在登记委员会登记的保险代理商共有2,410家,个人代理人则有63,931名,负责人及业务代表25,668名。


资产管理行业,香港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其机构数量相对较多、基金规模相对较小。2017年年底,香港市场1477家机构管理总资产(20.23万亿元)约等于同期内地银行表内理财余额(21.63万亿),略高于内地131家券商管理资产总规模(17.37万亿)。从机构数量看,2007年-2017年底,香港持牌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机构数量从580家上升至1477家,年均复合增速约为10%。截至2018年6月底,香港资产管理机构为1563家。


(二)中资金融机构在港的发展现状

为了便于讨论,本节主要聚焦于中资金融机构在港的发展现状。原因在于,总部位于广东的金融机构与总部位于内地其他地区金融机构同属于中资金融机构,它们在香港市场的经营约束条件基本一致。此外,总部位于澳门的金融机构在香港市场的影响力较小。


1.银行业,中资银行机构以成香港银行业重要力量


中资银行已经成为香港银行业的重要力量。香港银行市场由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这三类银行机构组成,被称为三级银行体系。其中,持牌银行可以吸收任何数额和任何期限的存款,同时经营所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利率受银行公会利率协议限制。有限制牌照银行只能吸收不少于50万港元、短于3个月的存款,大多经营投资公司贷款业务,利率自行制定。接受存款公司只能吸收不少于10万港元、不短于3个月的存款,贷款业务以分期贷款、房屋抵押贷款为主,利率自行制定。中资持牌银行17家(本地注册5家,境外注册12家)、有限制牌照银行2家、在香港设立代表办事处的银行7家。

从总资产的角度看,2017年底,持牌银行中有五家中资银行进入总资产排名前十的行列,包括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第二,简称“中银香港”)、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第五,简称“工银亚洲”)、中国建设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第七,简称“建银亚洲”)和南洋商业银行(第八,现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子公司)和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第十,简称“中信国际”);外资银行分行中也有五家中资银行进入总资产排名前十的行列,包括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简称“交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简称“建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三,简称“农行”)、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八,简称“国开行”)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九,简称“中行”)。从盈利能力看,2017年底,持牌银行中有四家进入税后净利润排名前十的行列,包括中银香港(第二)、工银亚洲(第五)、建银亚洲(第九)和南洋商业银行(第十);外资银行分行中有六家中资银行进入税后净利润排名前十的行列,包括交行(第一)、农行(第二)、兴业银行(第五)、招商银行(第七)、建行(第八)和国开行(第九)。


从发展速度的角度看,中资银行的发展速度也非常迅速。从资产增速看,持牌银行中有四家中资家银行进入2017年总资产同比增速排名前十的行列,包括南洋商业银行(24.7%,第二)、工银亚洲(第六,12.4%)、中信国际(第七,12.4%)和中银香港(第八,12%);从利润增速看,虽然由于中资银行2016年基础增速较高,持牌银行中中资银行没有进入2017年税后净利润排名前十的行列,但是2016年持牌银行中有四家中资银行进入税后净利润排名前十的行业,包括中银香港(106.3%,第一)、建银亚洲(21.7%,第三)、中信国际(17.5%,第六)和工银亚洲(9.0%,第八)。


从贷款结构看,中资银行主要以公司贷款为主。以内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香港分支机构的香港地区贷款结构为例,2014年至2017年,农银香港的公司贷款一直保持在94%以上,且比重还有略微上升。与农银香港相比,工银亚洲和建银亚洲的公司贷款比重稍低,但是依然是贷款业务的主力。明显不同的是中银香港,其贷款结构与汇丰银行的贷款结构较为类似。公司贷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下,较汇丰银行的公司贷款比重还要低。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kYHa11oeic2urU7LeZkrRCeVT3spemvDYSmico6Dc5UtTXMOEbzcCo6w/0


企业贷款中,占比前三名的细分行业为物业发展、物业投资和运输及运输设备业,这与香港的产业结构较为匹配。例如,中银香港的企业贷款中,物业发展由2014年的8.4%上升至2017年的13.2%,排名从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物业投资的占比下降较快,由2014年的12.9%下降至2017年的7.1%,排名从第一位下降至第三位;运输及运输设备业的占比由2014年的7.1%缓步上升至2017年上的8.2%。


个人贷款则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以中银香港为例,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商品房贷款(购买其他住宅物业之贷款)和廉居、廉租贷款均占个人贷款的比重在75.4%至79.8%之间,超过2017年底中国银行澳门分行的65.6%和内地银行业54%的平均水平。在此期间,中银香港的个人贷款比重有所下降,下降缘由是住房贷款的占比连续下降,尤其以商品房贷款的下降为重。其中,廉居、廉租贷款占比从2014年的1.6%下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1.2%,商品房贷款的占比从2014年的35.4%下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29.8%。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sc8ZZUibmNovHcxibgDicPYR7q7icHaxgpSMKFGicoxsqLVbSWXteMasQpw/0

2.证券业,中资券商渐入佳境


香港证券市场的参与机构数量众多,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规定,包括券商、银行和资产管理等机构在内,只要取得香港证监局颁发的相关从业牌照,成为“香港证监会持牌人”,即可从事相应的证券服务。从设立机构的区域背景来看,香港市场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有三类:一是国际投行,包括美洲的高盛、摩根大通和花旗等;欧洲的渣打、汇丰和德意志银行等;东亚的野村证券、大和证券和三星证券等。二是香港本地券商,包括英皇证券、时富证券和耀才证券等。三是中资内地券商,以内地商业银行和内地券商在香港设立的券商为主。


中资券商于1993年进入香港。当时,上海万国证券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王集团”,随后将其更名为上海万国(香港)有限公司,在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后,这家公司成为现在的申万宏源香港有限公司。随着赴港上市的中资企业越来越多,中资金融机构纷纷开展海外布局,中资在港券商数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从2007年中资证券业协会成立至今,会员单位从8家增至111家,会员行业分布广泛,其中内地商业银行在香港设立的券商12家、内地券商在香港设立的券商24家、其他类型公司设立的

券商9家,还包括数家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交易所和评级公司。


香港证券市场的业务板块分类与内地类似,同样可以划分为经纪、投行、资本中介、资产管理、自营等主要板块。例如,国泰君安国际将其业务分为五大板块:经纪业务、企业融资(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贷款及融资(资本中介)和金融产品、做市及投资业务(自营业务)。虽然金融产品、做市及投资业务的业务内容和内地的自营业务的业务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均是券商通过自持证券,赚取买卖差价的业务。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消耗的资本较低,通常被称为轻资产业务;资本中介业务和自营业务对消耗的资本较高,通常被成为重资产业务。


从第一家中资券商进入香港至今,中资券商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夹缝中求生存到占据行业半壁江山的巨大变化(谭岳衡,2017)。


经纪业务领域,中资券商正由中型券商行列进入大型券商行列。在经纪业务领域,港交所将券商分为A、B、C三组,A组为大型券商,由交易量排名前2%的券商构成;B组为中型券商,由交易量排名前10%的券商构成;C组为小型券商,由交易量排名前10%以外的券商构成。其中,A组的交易量市场份额保持绝对第一且呈上升趋势,2017年7月底至2018年8月底,A组的交易量市场占比由54.94%上升至56.72%,B组由35.05%微升至35.31%。而C组的市场份额持续收缩,由10.01%下降至7.97%。虽然A组券商大部分是外资大投行,中资券商仅有中银国际和海通国际(美银美林,2017)位列A组。但从位于B组中型券商之列的国泰君安国际和交银国际等机构的交易数据观察,中资券商在经纪业务中的市场占有率保持着持续提升的趋势。


投行业务领域,中资券商已成主力。IPO承销条线,2008年金融危机前,香港IPO市场的领导者是外资投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得益于大规模的中资企业赴香港上市,中资券商的投行业务得以迅速发展。一是排名位置逐渐上升。按IPO承销总金额排名,2008~2012年仅中银香港进入前十,排名第九;2013~2017年中银香港排名上升至第五位,中信证券国际排名由此前的第十一位上升至第七位。2017年,排行榜前四位均为中资券商。二是进入前二十位的中资券商数量大大增多。按IPO承销总金额排名,2008年至2012年,进入前二十的中资券商为6家,进入前十的中资券商为1家。2017年,进入前二十的中资券商为13家,进入前十的中资券商为7家。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GJfBxpLVb3NHdpm0xiaTSG44PmMKr36oqq22mKNDibcJQrOevpQomickA/0

债券承销条线,中资券商稳步前进。以亚洲(除日本)G3投资级债券承销业务为例,2007年没有一家中资机构进入前二十名;2017年进入前二十名的中资机构有6家,其中有两家进入前十。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ticsGYUKecDS21f4kIm52IibOUztib50nB9CP7ckX3pkuzoYXd0hADZLQ/0


金融产品、做市及投资业务领域,中资券商的产品的深度和广度尚显不足。一方面,中资券商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主要品种限于信用债做市,利率产品、货币产品、外汇和大宗商品等较少涉足。而与之对比,高盛年报披露的相关FICC业务包括大宗商品、利率产品、货币产品、信用产品和抵押贷款五大类,而外资大行利率产品、信用产品以及外汇大宗商品等均具有显著收入贡献。另一方面,中资券商在产品设计的深度处于初级阶段。例如,结构性票据大多只是具备代持和杠杆的功能,在收益结构设计方面较少涉及,与外资大行产品设计复杂程度也有显著差距。


3.保险业,中资企业在长期险领域开始崭露头角。


香港是亚太区内保险公司最密集的地区,保险业比较发达。香港保险业分为长期业务(类似于内地的人寿保险)、一般业务(类似于内地的财产保险)和综合业务。中资保险公司共有18家,包括11家经营一般业务的财险公司、4家经营长期业务的寿险公司和1家经营综合业务的再保险公司。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iaZMia5oicUciazPxDNCaxsTwCVDHwJ7Zo7J2tgVxVYg6AvFoicdAWRkPsQ/0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0ibehCovRQpocO4QaZUZdWharibDMtN7Dg7cdOOJlRQfBp7bZr7ubE0w/0


中资险企在长期险领域开始崭露头角,中资企业的国寿海外和中银人寿已经进入保费收入前十位,分别维持在第三位左右和第五位左右。以2017年为例,对于个人新单业务而言,按照总保费收入(整付保费+年化保费)算,个人新单保费收入排名前15的香港保险公司市场占比为96.3%,较2016年的95.0% 提升1.3 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进一步向龙头企业集中。其中,国寿海外和中银人寿排名分别是第4和第6,市场份额分别为11.4%和6.6%。收入排名前3 的公司(友邦、保诚与汇丰人寿)市场份额为49.6%。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AGib3QFHmhpvicXosdxcbOF8ibuRVUUcDRGMKzibdzRbbFwbicuwUSf6yOQ/0

按照标准保费收入(10%*整付保费+年化保费),个人新单保费收入排名前15的香港保险公司市场占比为97.3%。其中,国寿海外和中银人寿排名分别是第三和第五,市场份额分别为17.2%和8.7%。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Nl3GKsfPov8GH9O6zBhc7ricDuqrUJIXqBEfRTRn66QkY04dQyhF6nQ/0


对于有效业务而言,按照总保费收入(整付保费+非整付保费),个人有效业务保费收入排名前15的香港保险公司市场占比为93.5%。其中,国寿海外和中银人寿排名分别第三和第六,市场份额分别为13.7%和5.2%。收入前三的公司(友邦、保诚与国寿海外)市场份额占比为52.0%。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iaG12r0961pUGqxYyB7pESpac5ibolXqlhPbznSRNEkW4n1eTHhj3D4w/0


按照标准保费收入(10%*整付保费+非整付保费),个人有效业务保费收入排名前15的香港保险公司市场占比为93.9%。其中,国寿海外和中银人寿排名分别为第三和第六,市场份额分别为15.7%和5.6%。收入前三的公司(保诚、友邦与国寿海外)市场份额占比为54.7%。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O7gNpye1nJwTWx6LCRPSicSWEmN43iatmdvm2uhw9gvpfQ9icy1fXuicBQ/0

从业务结构看,国寿海外和中银人寿以小于五年期缴费的储蓄型产品为主,而友邦和保诚等企业则有相对较高的整付保费收入(一次性趸交)。从业务渠道看,国寿海外、中银人寿以银行渠道为主;友邦、保诚和宏利等企业以代理渠道为主;友邦和全美人寿则依赖经纪渠道(牟剑群,2018)。

从件均保费来看,整付保单中,国寿海外和中银人寿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平均每张保单的保费分别为567.9万港元和531万港币;非整付保单中,件均保费最高的为太平人寿香港,平均每张保单的保费为172.0万港元。国寿海外和中银人寿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平均每张保单的保费分别为26.9万港币和18.6万港币。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icYHocMGwQVdU5f40TLeFGr5SfLticuGrrqEHTnOkEeCDr5Vwg3wgmdA/0


4.资产管理业,中资机构市场份额较低,但机构数量持续增长


虽然本地经济体量有限,但是香港资金进出自由,深受外地投资者青睐,除了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资金外,外地投资者的资金占比一直保持在50%左右的高位。2008年到2017年底,香港基金业务管理总规模从5.85万亿港元迅速上升至24.3万亿港元,增长了近4倍之多。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UmUTFNLRAtepSgmynb7aG4UiaicuopKAq9oxrD2zYKVTyTl85AeRmgag/0http://mmbiz.qpic.cn/mmbiz_pn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kY30YfFlsk9IGKrKoJ1zvtj13awUFpvEtvlOgU92othTsvXOWicic81w/0

和内地市场相比,香港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其机构数量相对较多、基金规模相对较小。2017年年底,香港市场1477家机构管理总资产(20.23万亿元)约等于同期内地银行表内理财余额(21.63万亿),略高于内地131家券商管理资产总规模(17.37万亿)。从机构数量看,2007年-2017年底,香港持牌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机构数量从580家上升至1477家,年均复合增速约为10%。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bxSicBB3QdA6guqy50FPBmzuTI4icMh3Z2cJxeZsFZeAIJVAgKbtCeEccSWn2kf9ku0Gk3zApMseicrfKsgiaV5Uww/0


从管理规模看,2017年末,香港基金业务总规模为24.3万亿港元,以2017年12月3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港币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0.8328计算,约为20.23万亿元。与此同时,内地大资管行业总规模突破100万亿(部分重复计算),其中,银行表内、表外理财余额为6.75万亿、21.63万亿,信托资产余额23.1万亿,公募、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和子公司、私募规模分别为11.14万亿、17.37万亿、14.4万亿和10.3万亿。


中资机构占据的市场份额虽然较低,但是占有率在稳步提升。非房基金业务方面,内地持牌机构管理的基金总值从2010年的2345亿港元持续上升至2014年的9868亿港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3%。2014年后香港证监会停止披露该数据,按照内地相关基金管理的证监会认可基金的规模增速估算了2015-2016年的非房基金管理业务总值,结果显示内地相关持牌法团及注册机构非房基金业务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从2010年的2.3%增长至2014年的5.6%,再到2016年的6.7% 。证监会认可基金方面,内地相关基金集团管理的基金规模从2010年的532亿港元增长至2016年的2320亿港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28%。按照内地相关基金集团管理的证监会认可基金规模相对于证监会认可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规模的占比来计算,内地相关基金集团在公募市场的占有率从2010年的0.6%持续上升至2016年的2.3%。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中资机构数量仍保持快速的增长。机构数量从2012年5月末的169家持续增长至2017年3月末的313家,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其中,内地证券公司设立的相关持牌法团从2012年5月末的69家增长至2017年3月末的124家,在中资相关持牌法团数量的占比中保持在40%-41% 左右。


课题顾问刘明康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

学术支持单位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

课题协调小组

王志峰(组长)  谌  鹏      宋  昕     姚  飞

课题执笔人

孔  颜  胡未名  白海峰  郑伟一  刘  璇  李瑞雪

喻  奇  朱伟豪  方堉豪  钟凯扬  唐时达  孙  旭

徐  亮  王  珂   陈  昊  冷  冬   黄泽娟  胡文韬

赵一迪  郑嘉伟


本文转载自“亚洲金融智库”微信公众号



文章地址:http://www.szasset.org/Show/?Cid=279